为纪念民族英雄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爱国同胞振奋民族精神,抗击日寇入侵,培养有志青年发扬爱国精神,振兴中华,在伍远资、郑执中、张清萍诸先生的倡导下,得到了社会各界贤达、工商界人士郑维博、许松树、丁乃答兄弟、郑维求兄弟的支持资助,以民族英雄郑成功封号命名的延平中学于1944年秋季诞生。
当时,在厦大执教的郑执中从厦门大学带来一批优秀毕业生到延平中学任教。王要川任第一任校长(1944年9月——1948年7月)。黄腾火为第二任校长(1948年9月——1949年7月)。从1944年创办到1949年8月石井解放这段时间,办学条件极为困难。当时的教师工薪十分低微,有的甚至是义务从教。设备极为简陋,教室几乎没有。把“延平郡王祠”作为教室,延平郡王祠的护厝为办公室和教师宿舍。后来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在“王祠”前及西侧建起四间简易教室“四倒水”,它是由菲律宾的侨胞捐的款,所用场地是石井东角郑姓乡亲无偿贡献的农田。即当1947年收到那笔菲律宾侨胞捐款时,即由伍远资、张松踪(即张清萍)和郑执中共商,委托丁福记保管,由张松踪负责帐目,在师生义务出工的共同努力下建造的。学校至1949年共建了校舍650平方米,在校学生200左右人。当时的教师学识是渊博的,思想是进步的。值得我们记起的是老地下党员郑骥(郑水马)先生,他不但积极参加学校的筹建和教学工作,更可贵的是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勇敢借助讲台,宣传革命思想。在他的革命思想熏陶影响下,解放后绝大部分学生走上革命道路。早在五、六十年代延平的学生就有许多人成为县、地级领导干部。第一组学生王秀川解放前即参加地下斗争,走上革命道路,曾历任中国人民解放空军后勤部政委,少校军衔。第二组学生黄川,读书时就参加地下斗争,初解放即为区长,后为副县长、副书记,市统战部长。这些学生的成长是与郑骥先生其时冒险宣传马列主义、播种革命种子、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1949年8月石井解放,延平中学校舍遭蒋机滥炸,校舍大多倒塌,师生云散,学校停办。在县、区政府的关怀指导下,1958年春成立延平中学复办筹备会。区政府指派干部吴端高为筹委会主任,伍远资、林文增、郑维博为副主任,县政府委派张万殿为校长,在奎霞村侨属和石井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经过半年的努力,延平中学于1958年秋季复办。初为民办,1960年转为公办。1963年县委派李健生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事业在不断发展。从1963年至1966年先后建4座教室16间,教职工40余人,学生600左右人,成为初具规模的初级中学。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年年中考均名列全县前茅。“文革”动乱,学校一度未能招生。1969年秋正式复课,并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
校园里除了正门的那栋建筑比较有特色外,其他的建筑就是普通的房子。体育设施:足球场、篮球场都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