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理学院的前身是数理系,数理系的前身是1965年组建的基础课教学研究部,由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化学教研室、英语教研室、力学教研室、制图教研室、马列教研室、体育教研室等组成。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学科门类的增加,自1985年以来,基础部所属一些专业教研室相继独立成为学校的专业院、系。多年来,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历任系领导一班人的率领和组织下,在全系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数理系已从一个仅承担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基础课教学部,发展成为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的理学院系,数学、物理两大学科已成为学校提升学术层次、走向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点。多年来基础课教师形成的教书育人、敬业爱岗的优良传统和敬业精神,是全校基础课教学工作稳定运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可靠保证。
1999年,为适应学科建设的需要,在原基础部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物理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数理系,并于当年开始招收”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生。数理系现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两个理科本科专业和一个”光学”理学硕士点。数理系现有教职工八十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二十五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0人。目前,数理系下属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信息与计算科学教研室、大学物理实验室、信息与计算科学实验室、应用物理学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以及光学研究所、低温物理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和信息与计算研究所。其中大学物理实验室获批“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数理系在光学、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信息计算与科学等学科方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数学教研室 物理教研室 信息与计算科学教研室
光学研究所 低温物理研究所 应用数学研究所 信息与计算研究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合于在光电子、信息、材料、计算机软件和微电子技术等跨学科领域工作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以及与研究生教育等大学后教育衔接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工程技术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应用物理学专业是应用型的理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具有较广泛的专业适应能力,具备坚实的光学和凝聚态物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能在物理学或相关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和相关学科:
主干学科:物理学
相关学科: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应用物理学专业实验等。
一、二年级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常用软件的使用,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二门高级语言,达到计算机二级考试的要求;三、四年级讲授计算机在应用物理中的应用技术,学生初步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应用物理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并在毕业设计中有所实践,在四年学习中确保上机学时不低于150-200学时。
专业介绍
专业要求毕业生数学基础扎实,计算机动手能力强。与计算机专业相比较,本专业更偏向软件;与计算数学专业和兄弟院校的相近专业相比较,本专业更偏向计算机。
专业要求
专业基本要求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科学理论、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具有在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中进行创新所必须的建模和分析、设计能力。掌握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分析、设计研究、开发和运行的理论与技术。具有分析系统软件和编制应用软件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思维方式上具有明显的理科特点。
主干学科和相关学科:
主干学科:数学、信息科学
相关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核心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微分方程、物理学、概率统计、信息论与编码、数据结构、软件方法学、数值分析
培养方向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数学素质,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管理部门等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智能优化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企事业等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主导型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
数学 应用数学
核心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常微分方程、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据结构、智能算法与应用、运筹学、最优化方法
主要实践环节
教学实验、科研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电装实习、毕业设计
(1) 信息光学与光电检测
已形成的特色:
1. 线性系统分析、衍射理论、相干光理论、光学变换、光全息和信息处理。
2.高精度检测。精度是光学检测的核心,探求新的检测方法,制造高质量的传·感器件,谋求测量误差的补偿办法,以提高测量精度。
3.高可靠性的实时检测。这也是光学检测技术研究的热点,也是被研制的仪器实用、好用的必要条件。采用高可靠性器件,努力解决好仪器的关键技术,是保证这一特色的前提。有侍服系统、数据信号处理系统的设计,实现微机控制(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采集、滤波、显示以及控制)。
4.高精度电路系统。集成放大器、锁相技术等。
5.抗干扰技术。电路系统的抗干扰技术以及数字滤波数据处理技术等。光的强度以及偏振特性的检测。
发展措施:
本学科主要以光计算、光学神经网络、光学小波变换、光学广义傅立叶变换、光折变介质信息处理和空间调制器等手段为基础,对信息光学与光电检测领域内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
主要带头人:张建生(1966.3),博士,教授。2001.9毕业于中科院西安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在西安工业学院数理系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光学与光电检测。1998 年1月至2002年12月中,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21篇。出版专著1部,获奖成果共4项。目前承担项目共2项,近三年(2002-2004 年)支配科研经费共 24.3 万元。
(2)光电子材料
已形成的特色:
1.光电、压电、热释电材料、纳米复合介质材料:在分子、纳米团族、微米等不同尺度上对材料的结构进行裁剪,从而制备适用于不同要求的新型介质材料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在此方向上已有多年的工作积累,已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2.先进光电器件微制造技术:在解决单晶外延薄膜器件制造过程中,薄膜器件与信号的集成制造是一项技术关键。通过外延薄膜剥离技术,成功实现了用于光电信号处理的声表面波器件的集成制造,这一技术还被成功用于其它单晶薄膜光电器件的制造。
3.先进光电材料:在高灵敏度红外敏感材料、低温度系数薄膜电阻材料、纳米复合电子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材料制备、材料微结构设计与表征、材料应用等领域均获得重要进展。
发展措施:
本学科方向围绕光电、压电、热释电材料、纳米复合介质材料、光电微系统、微加工技术等新兴研究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将微光学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引入到先进光电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中,在室温红外探测技术、红外景物模拟、先进光电器件微制造技术、先进光电材料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3)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
已形成的特色:
由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所研究的特性形成了以三束技术、表面分析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微细加工技术为主体的内容广阔的科技领域。
发展措施:
根据电子和离子的发射、带电粒子在真空中的运动、气体放电和等离子体物理以及带电粒子、电磁辐射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等规律,对物体及微电子元器件
在纳米数量级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主要带头人:刘 卜(1964.5),博士,副教授。在西安工业学院数理系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中,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20篇,获奖成果共两项。目前承担项目一项,近三年(2002-2004年)支配科研经费共15万元
小波分析与应用 研究方向:小波分析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主要课题之一小波分析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特色:改进模式识别中的传统方法以提高识别率和识别速度。主要带头人:张国华(1943,6),教授,应用数学教研室工作。主要从事小波分析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
非线性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 研究方向: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几何理论与应用。特色:不通过微分方程的求解,而运用几何方法从方程本身研究相轨迹几何性质。本方法在理论上和实际中的无线电技术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主要带头人:杨力(1957,6),教授,主要从事微分多项式值分析理论的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篇,专著一部。
密码学与应用 研究方向: 信息安全及网络安全与保密。 特色: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别是组合数学,研究与已有的保密技术不同的新的保密技术,重点是将信息安全问题作为信息系统整体来研究,在理论上研究信息安全机制。主要带头人:刘长安(1946,5),教授,主要研究密码学与组合数学,公开发表论文25篇,教材2部。
序号 | 论文,论著名称 | 刊物出版或会议名称 | 作者,编者 | 备,注 |
01 | 关于δ函数定义的教改尝试 | 《高教研究学报》98,1 | 张国华 | |
02 | 矩阵的行最简行与初等变换定理的几个应用 | 《高教研究学报》98,2 | 张国华 | |
03 | 工科线性代数,课程应该突出什么? | 《高教研究学报》98,2 | 马元生 | |
04 | 《非线性系统的PD型迭代学习控制》 | 《自动化学报》,98,5 | 黄宝健 | |
05 | 关于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 教学科学研讨会 | 黄宝健 | |
06 | 关于微分多项式的一个基本定理 | 《西工院学报》98,3 | 杨,力 | |
07 | 与微分,二项式,分担两个小函数的,整函数 | 《西工院学报》98,1 | 杨,力 | |
08 |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字模型,的教学实践 | 《高教研究学报》98,1 | 史延峰 | |
09 | 关于开设数学实验课的设想 | 教育科学研讨会(二等奖) | 孙,卫 | |
10 | 对我院两个班高等数学课考试的成绩的分析 | 教学科学研讨会(二等奖) | 董广茂 | |
11 | 波动方程,的另一种证明 | 《高教研究学报》98,1 | 何春娟 | |
12 | 振动磨机弹性元件的设计 | 《西安工业学报》98,3 | 何春娟 | |
13 | 正模态,综合法,中微分对接条件对次谐共振的影响 | 《西安矿业学院学报》98,3 | 何春娟 | |
14 | 《计算机绘图》,课程改革与实践 | 《高教研究学报》98,2 | 高佳宏 | |
15 | 工程制图,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 教育科学研讨会(二等奖) | 高佳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