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灞桥区神鹿坊小学,位于西安东郊半引路南段,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由员绳先作词、李百容作曲为学校谱写了校歌,歌词是:“生长在神鹿坊,身体的营养,文化的食粮,都遭着饥荒。如何获得?如何摄取?迈步向前勿彷徨。抗战建国双重任务在肩上,更需要自己坚强!“李润琛又和地下党刘彬如联系,通过张德生调渭南县委组织部部长金维民(解放后为第一任安康地委书记),并通过汪锋、林伯渠介绍到建国小学接替李小兰(八办联络员,解放后任吉林省卫生厅长)任教务主任,其后地下党王新茂、杨子孝先后为教务主任,地下党惠得清(女)、李小向先后任校长,李云仁(女)、员恩绶、梁士英(女)、吕光华、车万驹、穆鑫茂、寇克萍(女)、王允文、还有本村的李子俊、李子才老先生和李润琛的次子李百容、义女李晓霞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任教师,学生发展到了300多名,一边组织教学,一边宣传抗日,教师无薪金,学生免费上学,这在中国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1946年,建国小学交长安县,改为韩森乡第五国民小学。
1948年改为长安县建国小学。
1950年改为韩森区第九完小。
1951年改为狄寨区第十完小。
1952年改为陕西省第一实验小学。
1955年改为灞桥区神鹿坊小学。
1965年改为西安市郊区神鹿坊小学。
文革期间改为红阳小学,曾设初中班,1979年撤销初中班。
1956年神鹿坊小学贯彻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创办神鹿坊小学红领巾气象站、红领巾试验田,成绩显著。1959年一月五日至七日,陕西省教育局、陕西省气象局、西安市教育局在神鹿坊小学召开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场会”,全省有221个单位、22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2月13日,中共陕西省委下发了关于《推广西安市灞桥区神鹿坊小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经验》的文件。2月23日,《陕西日报》发表了题为 《在小学全面深入地贯彻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社论。灞桥区人委也于3月2是至4日召开了贯彻省委通知会议。一时间,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上,古巴、俄罗斯、日本、朝鲜和非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来校参观学习。红领巾气象站也被拍成纪录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人民画报》等新闻媒体均做了大量专题报道。新华社对外报道,还将《西安一个小学生办的小农场》一文用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五种文字发表。在此期间还保送学生去西安中学、西安外院、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就读。
1959年校长张友民被选为西安市人民代表,代表西北五省文教战线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受到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随后参加了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庆晚会。从1959年至1965年,校长张友民连续七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
七十年代,神鹿坊小学曾多次参加省、市科技代表大会,也参加了全国在青岛、昆明、北京等地召开的农业气象会议,还曾受到邓小平的接见。
八十年代,西安市委书记何承华曾来校赠送图书,并向师生表示祝贺。1983年由于村里水位上升,学校校舍倒塌,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村民齐心协力捐资二十多万元,重新盖起了这所名校。为此,张铁民市长向学校颁发了“抗灾斗争先进集体”锦旗一面。
神鹿坊小学历任校长、历任教师都深受李润琛先生精神鼓舞和激励,扎根神鹿坊小学,奉献青春年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直名列前茅,广大教职工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2009年,在建校70周年的喜庆日子,学校、学子、村民饮水思源,知恩感恩,为了永世不忘李润琛先生的功 德,弘扬她重视教育、重视对后人的培养,心系故乡、关爱后人、造福村民的精神,给先生立碑塑像,以便把她的事迹、精神铭记在心,薪火相传,代代相传。
神鹿坊小学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也为宣传、教育村民,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有着深厚的人脉渊源,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厚爱。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名誉主席陈忠实为学校题写了校牌,陕西省著名文学评论家、教授王仲生先生为李润琛提了词,内容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捐资办学,业绩辉煌,倡导教育,泽被故乡,立碑塑像,永志不忘。”
女,陕西省红旗乡神鹿坊村人。
1920年,毕业于陕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1919年,参加“五四”示威游行,声援北京爱国学生运动。
1921~1927年,先后在商县、米脂、安边堡等地的学校任教,教学中积极宣传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
1932年,在于右任的帮助下,到南京中央党部任助理员。
1935年,长子李百岑 在上海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捕入狱。1937年,经张锋伯和冯玉祥周旋出狱。同年, 长子赴延安参加革命。
(长子李百岑,又名丁基,1944年在晋西北抗日前线英勇牺牲。)
1938年1月~1939年10月,李润琛担任陕西省妇女慰劳会常委,曾与中共党员及妇女进步人士曹冠群、韩钟秀、李馥清、陈建晨、李定荫、惠德清等一起组织妇女识字班、歌咏队,宣传抗日救国,并为前方战士募捐,参加护理伤病员等。
此后,李润琛接受中共地下党员韩钟秀、李馥清等同志的建议,决定回乡建校,一面从事教育工作,一面继续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春,回到家乡神鹿坊村,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支持下,李润琛卖掉西安城内的宅院(房屋14间)及家私,变卖所得法币合黄金102两。创办了“长安县私立建国小学”,立意“一面抗战,一面建设”。
学校建成后,李润琛任董事长,李子才(曾是刘志丹、刘景范的老师)、孟承道、张汉三为董事。
学校校歌是员绳先作词,李百容作曲。歌词是:
“生长在神鹿坊,身体的营养,文化的食粮,都遭着饥荒。如何获得?如何摄取?迈步向前勿彷徨。抗战建国双重重任在肩上,更需要自己坚强!”
李润琛和地下党员刘彬如联系,通过张德生调渭南县委组织部长金维民(解放后为第一任安康地委书记),经汪锋、林伯渠介绍到建国小学作教务主任,接替李小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联络员,解放后为吉林省卫生厅长)的职位。地下党员王新茂、杨志孝先后为教务主任。李润琛还任用地下党员惠德清、李小向为校长。李云仁、员恩绶、梁士英、吕光华、车万驹、穆鑫茂、寇克萍、王允文;以及本村的李子俊、李子才老先生和李润琛的次子李百容、义女李小霞等共产党员和思想进步人士为教师。
李润琛一边组织教学,一边宣传抗日,深得孩子们的爱戴和乡亲们的称道。学校的老师无薪金,学生免费上学,这种办学方式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全国解放后,学校改为“陕西省第一实验小学”。
1955年,学校改为“西安市灞桥区神鹿坊小学”。
建国后,曾被选为西安市历届人民代表、政协委员。
1949年6月至1957年10月,任西安市妇女联合会副主任。
1960年,调任市政协驻会常委,后任市政协副主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年逾八旬,还不辞劳苦,致力于幼教工作。
1980年,被授予西安市“三八红旗手”。
1985年7月病逝,享年87岁。
神鹿坊小学红领巾气象站成立于1956年初,当时学校根据自然、农业生产常识课的学习需要,建立了气象小组,有13名学生参加。成立初期仅有一支旧温度表,其他什么也没有。为了解决仪器不足问题,学校一方面与有关单位联系,聘请指导,一方面发动师生自己动手制作仪器,先后制成了一架风向标,还用破皮球制成了风速仪,添置了一副干湿温度计,随着仪器不断补充,观测活动也逐步展开。
为了更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气象科学知识,学校曾组织小组成员参观了西安气象台,访问了气象工作者,气象小组成员还开展了搜集气象农谚的活动,先后搜集了适合西安地区的气象农谚500余条,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观测兴趣与信心。
由于学生观测兴趣不断高涨,观测小组的仪器和设备就出现了不足。于是,发动大家废物利用制作了维尔达风压仪、百叶箱、水银气压表、雨量计、日照计、辐射表等仪器。1958年4月1日学校建立了观测场,一个设备完整的红领巾气象站正式成立了。
为了办好红领巾气象站,解决学生们在观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技术知识问题,学校先后与陕西省气象局、西安气象台、北京少年科技馆等单位建立了联系,陕西省气象局、西安气象台等单位派专人来校指导。
红领巾气象站成立之后,学生们逐渐掌握了天气观测知识与技能,结合有关谚语,能比较正确地发出天气预报,如1958年10月份准确率达90%;11月准确率达95%,1958年3月4日晚预测第二天有霜冻,学校及时向附近生产队通知,当晚区人委也向各村发出了防霜冻紧急通知。由于学校附近生产队早有准备,使农作物未受损失,此事受到群众的称赞。
1959年1月5日至7日,陕西省教育局、陕西省气象局、西安市教育局在神鹿坊小学召开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场会”,全省有221个单位、22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红领巾气象站从1956年成立到1965年,9年间,一直坚持每天观测预报,积累了8年气象资料,搜集了500余条农谚,先后有200多名学生掌握了初步气象观测知识与技能,起到了为农业服务,曾受到中央、省市区各级领导的表彰奖励。1965年,在总结9年气象观测活动的基础上神鹿坊小学编写了《红领巾气象站》一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被收录于《小学生文库·自然丛书》,配合中小学各科课本使用。
七十年代,神鹿坊小学曾多次参加省、市科技代表大会,也参加了全国在青岛、昆明、北京等地召开的农业气象会议,还曾受到邓小平的接见。
1931年,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区内苑乡鸭池口村。
1951年,于黄良乡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在长安区石佛寺小学任教。
1952年,加入共青团。
1954年,到西安市灞桥区神鹿坊小学任教,担任学校校长。
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为了贯彻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创办神鹿坊小学“红领巾气象站”。
1959年,神鹿坊小学创办的“红领巾气象站”和“红领巾试验田”成绩显著,陕西省教育局、陕西省气象局、西安市教育局在神鹿坊小学召开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场会”。全省有221个单位、22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2月13日,中共陕西省委下发了关于《推广西安市灞桥区神鹿坊小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经验》的文件。
2月23日,《陕西日报》发表了题为《在小学全面深入地贯彻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社论。
灞桥区人民委员会也召开了贯彻省委通知的会议。
同年,由于成绩突出,校长张友民被选为西安市人民代表,代表西北五省文教战线参加国庆十周年大典观礼,受到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随后参加了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庆晚会。
从1959年至1965年,校长张友民连续七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
七十年代,学校气象站曾多次参加省、市科技代表大会,也参加了全国在北京、青岛、昆明等地召开的农业气象会议,还曾受到邓小平的接见。
在这个时期,校长张友民接待了前苏联、朝鲜、古巴、日本和非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来学校参观学习的国际友人。
校长张友民还保送品学兼优的学生去西安中学、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就读。
2003年9月26日逝世,享年72岁。
这里的老师很辛苦,我住在学校旁,每天我都看见老师6点才回家。
我的母校啊,六年的时光啊 我上的时候和实验,西安道并驾齐驱和平三所重点校 以前想上这学校要交很多的赞助费,还要托人找关系 很麻烦 现在据说改革了,只有实验小学交赞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