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成立于2009年3月。其前身是始建于1982年的基础课部,2003接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成立应用数理系,2004年开始应用物理专业第一届招生。除以上两个本科专业以外,理学院还承担电子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理学)和计算机应用二级学科的硕士培养工作。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31人,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19人,硕士30人,24人博士在读(硕士及以上学位者共73人)。现有硕士研究生60名,本科生411名。
1)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上好数学类、物理类以及制图类公共理论课和实验课,为全校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数理基础;
2)努力进行科学研究,发展计算物理和计算数学,以满足我校通信、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发展的数理需求;发展统计分析和数学建模,为我校经管类发展提供相应的数理支撑;
3)为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专业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平台;
4)教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以量子调控、密码与信息安全、图形图像处理和新型功能材料为基础开展研究生教育;
5)为全院教职工的发展创造环境和提供平台;
6)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理学院行政机构设有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
理学院教学实验机构设有大学物理教学部、应用物理系、应用数学系、大学数学教学部、工程制图与CAD教学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数学与CAD实验教学中心。
理学院党群机构下设学生工作办公室、分团委、物理支部、大学教学支部、应用数学支部、学生支部、理学院分工会。
理学院现有两个校级研究所:信息与计算科学研究所,量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形成了8个研究方向。
近5年主编或参编教材14部;完成课程建设项目12项;承担教学改革项目12项;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包括一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陕西省精品课程《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自2005年至今,在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中,累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陕西省一等奖16项、二等奖33项的不俗成绩,位居西部高校的前列;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1项。
院长:徐建刚
院支部副书记兼副院长:高军安
副院长:惠小强
西安邮电学院理学院应用物理系成立于2009年,其前身是始建于2004年的应用物理教研室,2009年随着学校学科和院系结构调整成立应用物理系,现有教职工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硕士生导师4人。
应用物理系成现有“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和“物理电子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各一个。“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方法与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受到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初步训练,在物理学基础、光电子技术、微电子、通信技术等方面有较强能力,较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物理电子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目前主要在光电信息技术、光纤光学应技术、量子信息科学和计算物理四个方向招生。
应用物理系教风严谨,学风浓厚。本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方针,积极参与有关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建设等教改方面的研究,近年先后承担陕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及学校教改和课程建设项目多项。应用物理系特别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先后有2位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位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应用物理系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在量子信息技术、纳米材料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影响。本系教师近五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工信部项目5项、厅局级项目14项,科研经费累计130余万元。近年共在Physical Review A, Physics Letters A, Journal of Physics B, Journal of Physics D和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D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60余篇,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3部。
应用数学系前身是数学专业教研室,成立于2003年,现有教师16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1人、博士13人、硕士1人、本科1人,中年教师2人、青年教师14人.
应用数学系主要承担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及我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与随机过程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业务水平、注重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作为工作的重点。树立以“强调师生互动,启迪学生思维,改进教学手段,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融为一体”的教学理念。确立“以学为主,以教为导,改学为思,变思为悟,勇于批判,锐意创新,学以致用,全面提高”的教学新思路。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完成课程建设项目8项、教学改革项目4项、参编出版教材及教学辅导资料5部、获陕西省、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各一项、院级优秀课程一门、陕西省精品课程一门,承担陕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7项、院中青年基金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检索7篇.
忆往昔、无比欣慰,看今朝、信心百倍。我们以百倍的热情,踏实的工作态度,以科学的理念,规范的管理制度建设我们美好的明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及完成人 | 获奖时间 | 获奖类别名称和等级 | 获奖证书编号 |
1 | 量子力学算符若干问题与,量子通信,中的,量子纠缠 | 查新未 | 2005.7 | 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三等奖 | 05A09 |
内容简介 | 本项目研究量子力学算符与量子通信中的纠缠问题,主要通过局域不变量等多体纯态的纠缠分类等,进一步研究纠缠态在量子隐形传输中的应用问题。 | ||||
2 | 固体系统中量子纠缠的产生和控制 | 惠小强,胡明亮,陈文学 | 2008.7 | 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 2008-A01 |
内容简介 | 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处理中的重要资源,本项目研究在固体系统中如何产生和控制量子纠缠的问题,在固体系统中找到了一些提高纠缠距离和有效控制纠缠的方法。 | ||||
3 |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模拟研究 | 宋海洋,查新未 | 2010,7 | 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 2010-A09 |
内容简介 | 该项目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碳纳米管及其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力行性能。该项目的成功完成,从理论上探明了多壁碳纳米管层间以及碳纳米管和金属基体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从而为设计和制备高性能的碳纳米管及其金属基复合材料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
三本的学校都差不多,能上二本肯定不会来咨询三本。好学校和坏学校的差别就是学生的好坏。没考好不想补习,我感觉学艺术的走三本,这里就可以了。
学院路上的只有一个留守处。去过几次,感觉还不错,有同学在这个学校读本科和研究生。周边好吃的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