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80年将电子工程专业、雷达工程专业合并为电子工程专业,加上原有的信息工程专业、新建的自动控制专业、工业自动化专业组建为电子工程系,完成了以设备设课和学科设课的改革。经原电子工业部批准,1993年9月由电子工程系、电子工程研究所,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研究所共同组建为电子工程学院。 1999年6月由原电子工程学院、微波电信系和天线研究所合并组建成新的电子工程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拥有专职教师288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22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7.6%。教授74名,副教授及高工144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特聘教授4人、三秦学者2人、陕西省三五人才3人 ,“省百人计划”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人,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 ,博士生导师91人,硕士生导师128人。 本学科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电子学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电子学与通信学科召集人)保铮教授为学科带头人,集中了梁昌洪、张守宏、吴成柯、吴顺君、杨万海、焦李成、李玉山、廖桂生、姬红兵、刘其中、傅德民、龚书喜、褚庆昕、焦永昌、史小卫、葛德彪、吴振森等一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和专家。
学科建设
国家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省部级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生物医学工程 学科设置情况 电子工程学院学科设置情况如下表所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两个,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专业有四个,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专业有七个,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导航、制导与控制。电子工程学院学科设置
学科专业
| 博士学位授权
| 硕士学位授权
| 国家重点学科
| 省部级重点学科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
| √
| √
| √
|
电路与系统
| √
| √
| √
| √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
| √
| √
| √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
| √
| ×
| √
|
生物医学工程
| ×
| √
| ×
| √
|
系统工程
| ×
| √
| ×
| ×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
| √
| ×
| × |
截至2014年,资料来自于学校官网 |
人才培养 电子工程学院现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等3个博士后流动站,可在 “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对抗”、“智能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6个学科、专业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九五”期间,电子工程学院培养硕士600余名、博士近200名、博士后10余名,高级研讨班学员100余名。
博士后流动站名称及专业设置 |
博士后流动站名称(一级学科) | 学科代码 | 二级学科名称 | 二级学科代码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0810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081002 |
信息对抗 | 081022 |
智能信息处理 | 081023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0811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081104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0809 | 电路与系统 | 080902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080904 |
截至2014年,资料来自于学校官网 |
教学成果
精品课程
|
序号 | 课程名称 | 级别 | 负责人 | 评定日期 |
1 | 微波技术基础 | 国家级 | 梁昌洪 | 2004 |
2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 省级/国家级 | 孙肖子/傅丰林 | 2003/2004 |
3 | 数字电路与系统设计 | 国家级 | 孙万蓉 | 2004 |
4 | 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 | 省级 | 许录平 | 2003 |
5 | 数字信号处理 | 国家双语示范课程 | 高新波 | 2007 |
6 | 雷达对抗原理 | 省级 | 赵国庆 | 2004 |
7 | 数字图像处理 | 省级 | 许录平 | 2003 |
8 | 电磁场理论基础 | 校级 | 牛中奇/路宏敏 | 2004 |
9 | 雷达原理 | 省级 | 赵国庆 | 2007 |
10 | 微处理器类新技术实验 | 国家级 | 石光明 | 2007 |
11 | 微波电子线路 | 校级 | 雷振亚 | 2008
|
截至2014年,资料来自于学校官网 |
教学成果奖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等级 | 获奖主持人 | 获奖时间 |
1 | 信号与信息处理和电路与系统学科建设 | 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 二等 | 杨万海 | 1997年 |
2 | 面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办有特色的电子工程专业 | 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 二等 | 杨万海 | 1997年 |
3 | 结合科研、锐意创新、培养高层科技人才 | 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 特等 | 保铮等 | 1999年 |
4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科研究生教育 | 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 一等 | 梁昌洪等 | 1999年 |
5 | 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列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 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 二等 | 许录平等 | 1999年 |
6 |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材建设与改革 | 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 一等 | 王永山、杨宏五、杨婵娟 | 2000年 |
7 | 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设及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 | 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 国家一等奖、省特等 | 孙肖子等 | 2001年 |
8 | 电子与电气信息专业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 | 一等 | 傅丰林,李玉山等 | 2001年 |
9 | 电子系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 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 二等 | 李玉山等 | 2001年 |
10 | 面向新世纪,跟踪新技术,开创研究生实践教学新局面 | 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 二等 | 刘笃仁等 | 2001年 |
11 | 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人才需求,建设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工程名牌专业 | 陕西省、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省一等奖、校一等 | 褚庆昕、刘应南、邓卓峰、李林子、潘晓珠 | 2003年 |
12 | 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陕西省、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省二等奖、校一等 | 孙肖子、孙万蓉、杨颂华、张企民、任爱峰 | 2003年 |
13 | 面向新世纪 改善实验环境 提高教学质量 开创本科生实践教学新局面-- 本科生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 | 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周佳社、田根登、雷振亚、徐少莹、李要伟 | 2003年 |
14 |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三等奖 | 石光明、周大为、刘应南、李林子、周佳社 | 2003年 |
15 |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国家级、省级、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 国家级二等、省级、校一等 | 孙肖子、陈南、任爱峰、王永全、马超 | 2005年 |
16 | 依托电子信息工程名牌专业,打造数字信号处理精品课程 | 陕西省、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省二等奖、校一等 | 高新波、李勇朝、焦李成、廖桂生、史林 | 2005年 |
17 | 建立一支教学过硬、科研突出的青年教师群体 | 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校一等 | 梁昌洪、谢拥军、史小卫、曾晓东、赵永久 | 2005年 |
18 | 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精心培育新时期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 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校二等 | 刘笃仁、周佳社、雷振亚、徐少莹、李要伟 | 2005年 |
19 | 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系列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校二等 | 许录平、楼顺天、石光明、辛红、周佳社 | 2005年 |
20 | 建设精品课程促进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 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校二等 | 孙万蓉、孙肖子、赵曙光、张企民、初秀琴 | 2005年 |
21 |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 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校二等 | 刘应南、邓卓峰、高新波、潘晓珠、黄平宁 | 2005年 |
22 | 省级精品课程“雷达对抗原理”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校三等 | 赵国庆、魏青、饶鲜、胡建伟、董春曦 | 2005年 |
23 | 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 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 | 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校三等 | 李隐峰、潘晓珠、李林子、邓卓峰、高新波 | 2005年 |
24 | 构建先进教学实验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DSP技术与应用》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 | 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校三等 | 郭万有、冯小平、张犁、许辉、刘书明 | 2005年 |
25 | 微波技术专业实验的创新改革与实践 | 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校三等 | 张媛媛、马超 | 2005年 |
26 | 电磁场理论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 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 校优秀 | 牛中奇、路宏敏、卢智远、马超、张媛媛 | 2005年 |
截至2014年,资料来自于学校官网 |
专业设置
电子信息工程(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信息对抗技术专业(Information Countermeasure Technology)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Electromagnetic Fieldand Radio Technology)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Remote Sen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已经转入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招生)(Navigation, Guidance, and Control Technology)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已经转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招生)(Biomedical Engineering)
学术研究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1994~2004年,电子工程学院年均科研费超过1000万元,共获科研成果23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奖励93项;取得优秀教学成果6项,其中国家优秀教学成果1项,省部级5项;出版教材与专著140部,其中国优教材1部,部优教材20部;发表学术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789篇,其中,被SCI收录152篇,被EI收录346篇,ISTP 291篇。95年以前部分成果:
“可编程信号处理机与低速目标检测技术”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视频雷达模拟器”获1990年电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多功能雷达信号处理机”获1991年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神经网络系统理论研究”获1991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非线性传递函数理论与应用”获1992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基于神经网络的优化计算与信号处理”获199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研究”获1994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功参雷达信号处理技术”获1992年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海燕CS54-3-R彩色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获1993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综合电子侦察干扰系统的研究”获1992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多功能雷达信号模拟器”获1995年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新型干扰波形产生技术”获1992年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科研平台
重点实验室: 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所)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天线所)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所)实验室: 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EDA实验室
校园文化
校训校徽
校徽:见右图校训:厚德求真,励学笃行
学校校风与宗旨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校风: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
校歌
《与共和国同行》 星星之火,照耀着我们,照耀着我们的忠诚。红色电波,辉煌着我们,我们的传统。肩负使命,千锤百炼,我们和共和国,我们和共和国同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厚德求真,力学笃行。我们是光荣的西电科大人。向着太阳拥抱光明,向着太阳拥抱光明,永远向着太阳。
艰苦奋斗,传承着我们,传承着我们的校风。英才摇篮,奋发着我们,我们的豪情。开拓创新,走向未来,我们和共和国,我们和共和国同行。绿色校园,百年树人,时代青年,勇攀高峰。我们是新世纪西电科大人。祖国强盛民族复兴,祖国强盛民族复兴,铸造祖国强盛。
学院领导
院长 :廖桂生 书记: 徐克副书记:张海战教学副院长:苏涛科研副院长:邢孟道行政副院长:黄平宁
杰出校友
孙俊人:电子工程专家,1952年组建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创办全国第一个雷达工程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俊人 院士毕德显: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1952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前身)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保铮:195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校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王越:1956年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雷达工程系,1991年,1994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教授。 保铮 院士郭桂蓉: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锡祥: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信息产业部第二十九所研究所研究员 、所长顾问。包为民:1982年8月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信息处理专业,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尧学:教育部高教司司长, 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清华大学教授,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柳传志:江苏镇江人,1967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任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联想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张贤达:1970年毕业于原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 现任清华大学教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革:电子工程学院82届毕业生 美国Iowa大学 IEEE fellow李荐:电子工程学院85届毕业生 美国Florida大学IEEE fellow崔铁军:电子工程学院87届毕业生,任东南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吴枫:电子工程学院1992届毕业生,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苟仲文:信息产业部副部长,,1981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毕业,1989年1月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张宝会:任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1982 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雷达专业
还不错嘛,以后升本的话也比一般的师范要快一些,个人意见仅供参考